站内搜索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家长留言
家校联系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学校 > 教子有方
别让“盲目择校”误了孩子
编辑日期:2011-6-21  作者/编辑:余远柱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江苏省通州市二甲中学 

 

时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考,又是一个父母操心的季节。其实,无论是报名上小学、初中,还是中考填志愿上高中,家长们的心中又多了一桩心事,盼望孩子能够到一所好的学校就读,盼着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出路。可是,对各自不同的孩子而言,怎样才是一所好的学校呢?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常与学生家长们相互交流,看着他们不辞劳苦的身影,品着他们阴晴圆缺的心情,深深地理解着天下父母那份沉重的爱,遂将多年来的见闻与思考诉诸笔端,也算尽到同为父母的一份责任。

一.对择校为什么如此热衷

1.学生家长从众心理的影响 

曾经,我们了解到一位残疾人夫妇,家庭生活本来就很拮据,在择校风影响下省吃俭用,为孩子上高中择校奔波,孩子实际成绩在班级定位也只是个中等成绩,但夫妇二人不这么看,认为别人孩子能择校,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呢?我宁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好的名校。像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反映在相当一部分家长身上,可以讲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孩子的教育上。还有一位家长去年花了近二万元的高价为孩子择进了一所名校,进去后可成绩并不见提高。

2.社会竞争的压力 

现在的学生家长总抱着一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因为很多是文革时期过来的人,怨恨自已在文革中没读什么书,社会竞争大环境中又纷纷下岗,所以,期盼下一代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加之,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外资企业、知名公司每年的人才招聘,不是名牌大学本科生不要问津,这就在无形中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很大压力。我们正处在竞争的时代,优胜汰劣,适者生存,可以讲形势咄咄逼人,竞争的压力进而转变为上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转变为择校的起因。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南通地区文化教育底蕴丰厚,老百姓历来重视子女教育,对多数家长来讲为孩子择一所好一点的名校,多投资一点也心甘情愿。

3.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瓶颈制约 

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一个城市国民收入比例要相适应,但这些年来政府向教育的投入少得可怜,靠教育自身的发展困难重重。学校要获得大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如一所学校要扩建一个田径场,动迁20多户居民,一户居民房就要赔偿拆迁费达到好几万,真是在困难中求生存。对有择校要求和愿望的学生家长,收取一部分捐资助学款就成了学校发展的有效经济来源之一,用以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

4.新闻媒体炒作 

基础优秀的生源,老师的施教既省力,又出成绩,能以较高的高考升学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迫于招生压力,一些学校不惜重金大做广告,对学校在短短几年的成效夸大其词,据了解在外市曾有民办校出钱让学生家长写一段违心的话宣扬夸奖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风,让广大家长无从判断。

二.择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心理上的安慰 

无论是在单位里颇有影响力的公务人员,还是在田边地头辛勤劳作的农夫,但凡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总能神采飞扬地侃上一阵,比如,孩子在哪儿高就,在哪所知名学校就读等等。这些是每一个做父母最本能的反映,也是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爱演变成了一种虚荣,他们很在意孩子在哪里读书。其实,如果是在读大学也还有点依据,但如果因为孩子在哪所小学或中学读书而觉得在亲戚朋友面前很有面子,这实在是有点肤浅。因为就中学或小学而言,并不是上了好的学校,孩子就已经有了好的前途。这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有的家长平时在外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等到了孩子升学的时候,出钱让孩子上一所有名一点的学校,以此来作为对孩子的补偿。还有一些家长出钱把孩子送到名校以后,就觉得一切都放心了,自己对孩子却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和管理。

2.经济上的负担 

由于某些原因,通过升学考试获得名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在招生总人数中只占有不高的比例,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如愿以偿,而只能以择校生的身份虔诚地送去一笔不菲的择校费。虽说眼下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家庭收入明显增加,但毕竟高额的择校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确有些家庭经济实力雄厚,但这用钱铺路的做法,在人生观、世界观还远远没有成熟的孩子们心中留下的会是什么呢?事实上,很多家庭还并没有富裕到这种程度,为交齐择校费,这些家庭往往是倾尽全力了,家庭经济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可是,高中三年以后,孩子上大学,一笔更大的开支还在后面等待着呢!

三.名校是否适合每个孩子

仔细分析,选择名校并非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真正有益。最好的名校,每年升学考试,都有一批学生落榜,大部分普通学校招收的最优秀学生的成绩比名校最差的学生还要低,但升学考试总还有一批学生榜上有名。如果剔除择校生,不少名校的升学率和普通学校相差不大,甚至有时还不如普通学校。这说明,校舍、师资、质重名优的学校,仅是孩子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目前人们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主要是看升学率和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这很不科学。有不少名优学校的升学率之所以高,是因为招收了其它区域大量的优秀择校生,摘了别人的桃子。这些优秀生在早期打下了丰厚的知识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即使不择校,在其他的一些普通学校继续努力学习,同样完全可以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这样的事例有很多)。

有些学生处在名校招收择校生分数线以下,家长出巨资让他们上了名校,由于学业基础差,进不了名校“尖子生”、“临界生”的范围,不被老师重视,同学也另眼相看,学习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和鼓舞,往往产生自卑心理,使学业成绩更差。如果他们不是这样盲目择校,而是顺其自然,到一所普通中学就读,学习上反而可能是“尖子生”、“有望生”,容易再接再厉,乘胜前进,提高反而更快。实践表明,不少普通学校在抓差生、促临界生方面的教育效能反而比名优学校强。有的学生盲目择校,不仅加重了家长负担,有时还由于吃、住不便,学习不适应,影响了进步。

四.到底该怎样去选择学校

说到这里,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去选择好的学校,不去选择名校,而是应该正确对待、合理区分各自不同的情况。“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孩子的去向。因此,在这里,我们的观点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而不是脱离孩子的实际盲目地从一个学校的外在表现就决定是否送孩子进去。

1.依据孩子的学习功底  

对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应该创造条件让他到学习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学校去深造,但是不能形成攀比之风;而对于成绩一般,避免将来在过于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自信受挫,反而走向失败。

2.依据孩子的心理素质 

孩子心理素质过硬,就应该让他去接受更高的磨练,但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则要考虑为他创造一个他能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培养自信。

3.依据孩子的自理能力 

高中三年很关键,如果自理自控能力较差,最好不要远离父母,而是就近入学。或者到有亲朋好友任教的学校,拜托一下。也可以针对孩子的不足,有选择地填报考常规管理较严或在学生管理方面较有特色的学校。

4.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 

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各类学校都感到生存的压力。为了更好的立足,领导和老师们都在积极探索着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这倒是在真正意义上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依据孩子的长短,根据孩子的个性,制订适合孩子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学校,这才是正确的择校做法。

择校现象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终究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走向消亡,成为历史的一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耐心细致。不同学校的老师对待学生的要求却是一样的,全都本着尽职的心态。因此,作为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会在不同的学校受到不同的待遇。因为每一所学校,都在尽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尽量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异,为学生能受到同等的教学待遇而尽力。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中心学校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