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家长留言
家校联系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教学的一种应然状态
编辑日期:2011-5-6  作者/编辑:余远柱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张志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上海 200062

摘要:师生之间感情的疏远,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漠视使笔者感受到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内在与外在知识间的互动来增进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力发展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师生互动;学习小组:“自然分材”教学; 内隐知识

 

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因为在从事教学调研活动时,我深深的感到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还是教师将教材的内容消化之后向部分学生灌输的活动,一种教师组织学生向教材求知的低效活动。现以调研过程中所收集两个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来说明这一点。我在深圳某一中学与初一英语教师交流时,当询问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时,教师便将他所任教的初一某一班级的英语成绩拿给我看。看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后,我感到十分的吃惊。因为一个班级的40多个学生,竟然在多次的英语测验中有三十多个不及格的。如果学生在初一英语成绩如此,随着英语教学内容难度的加大、学生困惑知识的增多,以及教师不能针对后进生的现状采取有利的措施,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学生在初二或初三的英语成绩会是怎样的。为了弄清楚初一英语教学的真实情况,我听了这位英语教师的一堂课,英语教师先是采用独白的方式(基本上没有学生的个别反馈。)将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简要的概述了一下,在老师概述时,班内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教师在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其它科目的作业,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书本上乱画,有的在目不转睛的沉浸在四海的精神遨游中。而对这些现象,教师似乎没有觉察到,当教师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概述完毕后,便引导学生做课本中练习。按道理来讲,在这种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一点互动,多一点交流。事实上,教师却没有这样做,而只是将正确的答案念出来让学生对照一下罢了,只有部分学生附和着教师。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教师突然感觉到与学生互动的必要性,她向个别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There+be 句型,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教室里有多少盏灯、有多少个学生(男生或女生),有多少扇窗户,学生一下似乎来了兴致,几乎没把精力放在听课上的学生都打起了精神,并且其中的部分同学开始积极的举手回答,课堂气氛瞬间活起来了。但就在这时,下课铃却响了。

为了从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来寻求初一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我就到这所学校的小学部与六年级一位英语教师交流起了英语教学。当我问起学生的纪律时,这位女教师一下就激动起来,说起学生是如何的难管理、如何不遵守纪律、说话如何的不文明。当我问她为什么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时,她便从家长教育不力、更低年级的教师没将他们培养好、自己教授班级太多而没有精力管学生等方面说出自己的理由。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请求到这个老师的班级听课,她欣然同意了。刚一进教室,就看到很多学生乱哄哄地打闹。当老师喊“上课”,班长喊“起立”后,仍有很多的学生在随便地说话,有的甚至下位到别处拿东西。老师大声的强调了纪律,很多学生仍旧无动于衷。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检查学生的上节课课文的背诵情况,由于教师的声音不如学生的声音大,学习的学生不如玩耍的学生多,我很难在教室里听到老师在讲什么,也很难听清楚被问的学生在回答什么。我于是从教室的后面站起身来,看学生在干些什么。我看到有的学生在打闹,有的学生在做其它科目的作业,有的则在书本上乱画一通,有的则看着窗外发呆。虽然教师在尽量的提高自己的讲课的声音,她的声音仍就很难被后面的学生听到。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似乎很累,学生似乎什么也没有学到。这与学校领导安排我听的英语公开课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使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初中一年级有那么多的学生在英语学科上成为后进生。也使我思考起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利弊。记得以前我在担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师时,初一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的兴趣是多么的浓厚呀!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充当挂牌师傅、学习效果课堂上的即时组内整体反馈,个别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的方式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出现掉队的情况。而在我现在听课的班级中,学生在经过了小学的六年的英语学习,本应该为初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形成必要语言技能,但却有很多的学生在经过了小学六年的英语学习后反而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成了某些初中英语教师眼中的无药可救的学生。如果小学英语教师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采取一种有效的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不因为英语学习上的落伍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小学与其开设英语课程还不如不开。

既然英语课程在很多大中城市的小学中已经开设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强调教学主体之间、主体自身内外间的互动不失为解决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教学主体间的互动,笔者主要从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内外知识的互动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现实的交往中,几个朋友在一块聊天,如果其中的哪一个人被忽略了,没有人单独跟他聊,他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一种不为人尊重的感受,一种想离开此种场合的强烈愿望。同样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与同伴的关注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长此以往,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与厌校情绪,他们对某个班级的归属感就会消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是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对班级、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一种有效的方式。那么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方式来促成师生间的互动呢?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对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笔者认为以下的方式值得考虑。

(一)问题的合理分配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向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怎样分配给学生,分配给哪些学生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盘考虑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一堂课的问题倾向于分配给课堂上积极参与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学生,使得那些从来没有被教师提问过的学生失去了被老师提问的期望,其课堂参与积极性也逐渐的退化。事实上,教师的这种做法是由教师没有从移情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对自己学生时期的心理状况来考虑现实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教师能够时时从这个角度进行反思,教师也许就可以理解学生希望被教师关注与提问的强烈愿望。那些在中小学曾经是差生的教师要比那些一直是优秀生的教师更理解后进生就是这个道理。

(二) 目光对视与手掌抚摩策略

由于在一节课中,教师向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的数量是有限的,教师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一堂课都有问题回答,而目光对视与教师对学生的抚摩则是教师关注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熟记教材内容,在讲课时能将视线更多的投向更多学生而不是教参或少部分学生。同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仅仅站在黑板前,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用手关爱的抚摩一下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或暂时没有问题回答的学生。教师通过将关爱目光向学生投射与对学生慈祥地抚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关注。当然,教师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还有很多,此处不在一一详述,旨在引起教师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

二、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到学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向教师学习知识,或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学习工具日益人性化,家长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唾手可得的今天,很多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到学校学习也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学生来学校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对同龄人生活的适应和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层次相适应,小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应该是集体性探讨学习,学生能够在这种集体性的学习中获得很多新的知识的增长点。那么教师怎样促进学生间的学习的互动呢?通常两种做法可资借鉴:

(一) 建立学习小组、分配合作性学习任务

在中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大班制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想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似乎不大可能。但是让学生之间相互关注、相互监督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发展的良好策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后进生得到来自同学的帮助,同时还可以使优秀生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因为比较优秀的学生自己明白一个问题不难,但是他要给其它学生讲明白某个问题却不容易,他在给其它同学讲解某个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调节能力也获得了发展。)同时使全体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为把学生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上平均分为69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由组内成绩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以竞岗,如果组内其它学生的学习成绩超过了组长,他可以申请担当组长,而原来的组长成为副组长)组长的任务就是:1、辅助教师检查组内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而组长的作业则由教师来提前检查反馈。(组内其它的成员如果能又快又好完成作业,也可以申请由老师来检查。)2、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完某一教学目标时,组长组织本组的学生尽可能快的掌握这一教学目标并进行即时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要定期进行组间评比。)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掌握教学目标的学生则由教师与组长课下进行共同辅导。

在分好学习小组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限时记忆、组内互助交流与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小组功能的发挥。使学生间在学习上尽可能多的产生互动。

(二)进行“自然分材”教学[1]

面对师生之比为140甚至更多的班级,如何全面开展因材施教,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而这一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教学质量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似乎有一定难度。

但幸运的是,自然分材教学为解此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按照熊川武教授的解释,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采用“普读”与“补读”相结合及课外档案跟踪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

这个定义的主要内涵有:一是自然分材,相对于人为分层(校、班、组)而言。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随机分出“普读生(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和“补读生(没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普读生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主要是做新的练习题),补读生上黑板前(或采用其它形式)与教师一起研究疑难,进行补充式讨论。二是普读与补读是相对的概念,普读生与补读生是随着其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当日为普读生者,来日可能成为补读生,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普读生与补读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是档案跟踪,使课堂中不彻底的分材教学真正走向彻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进步档案,记载的是各自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学习,就真正的因材施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补读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对后进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外,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曾采用录音的方式做过一个实验,那就是通过分析后进生与教师、优秀生以及后进生之间讨论问题的录音,获悉后进生在与教师讨论问题时表达的流畅性与清晰性不如与优秀生,而后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讨论在清晰性与流畅性上明显好于前两者。其原因是后进生的自卑与恐惧被嘲笑的心理的作用。[2])。同时,学有余力的普读生也可以参与到补读生的讨论与教师对补读生的辅导中。

三、学生内在与外在知识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知识经验。由于对这一点的过分强凋,导致教学上知识灌输行为的出现。但事实上,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在成长的经历中,都具有自身对外在世界、对自身的独特感受与看法,这些感受与看法才是学生言行主宰者与学生心中真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帮助学生将存在于其内心的这些知识通过表达的方式外显化、显性化。然后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知识与人类公共知识进行对话,将错误的加以去除,正确的加以保留。并将自身的知识与人类公共的知识通过建构的方式有机的融合起来,并内化为自身言行的幕后主使。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内外的互动呢?

(一)重视表达,言为心声

不论在英语教学或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演讲、写作、实践或实验等方式来将自己内心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表达自己时由有话说不出、写不出、,向有话说不好、写不好过度,最后走向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较好的发展时,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信与学习的价值所在。就会以更加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原则的把握,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表达获得的知识决不让学生到书本中去学,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晰、准确与明了的东西决不能让学生引用他人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内心的东西真实、准确的表露出来。也才能使学生在自我表达的不足中发现学习的必要与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心声为先、转变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有关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知识时,从不先听取学生的看法,然后根据举例或实验证明其正或误。而是直接的将书中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或没有兴趣。即使学生记住了书中的观点,他们可能仍旧以内隐于自身的原有的观点来解释事物。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可能成为悬浮在学生内隐知识表面随时可能漂走的对学生的行为不会产生影响的多余之物。因此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在引出学生观念的基础上,转变其错误观念,使其逐渐的与书本中的正确观念相吻合,这样才能使书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内在知识发生联系的基础上,内化为支配学生行为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皮衣能够御寒方面的原因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实验证明很多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为皮衣能够生热,所以人们穿上皮衣能够御寒。教师通过将温度计放入皮衣内而温度计的刻度没有改变与将皮衣包住冰冷的石块而石块依旧冰冷的事实来证明学生观念的错误性,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正确的观念。进而达到学生内外知识的互动。[3]

总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是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力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若能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促进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发生作用的途径,必然能够在使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中心学校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