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家长留言
家校联系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学校 > 教子有方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读书报告
编辑日期:2011-4-10  作者/编辑:余远柱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省领雁小学数学班  钱杨  青田县城西小学

很多人都有感触,曾经,人们生活艰苦,整日为温饱奔波,而那时,孩子反而懂事听话,今天,生活开始富裕了,男孩女孩却变得不可理喻,教育他们也显得日渐艰难。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真是很有感慨,这本书值得现今的家长好好看看,看看我们怎样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有责任感的好家长!这本书为天下为人父母者送上的不仅仅是教子的理念、经验和技巧,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去爱他们才对、才好,还有那来自王老师内心深处的同命相怜的关怀。

这本书由北京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王晓春撰写。针对我国走向富裕时代后越来越凸显的家庭教育问题,王老师透视了问题:“四类中国家庭易犯的中式错误”;分析了缘由:“三样单靠金钱永远买不到的东西”、“八种要不得的心态”;开出了良方:“九件富裕时代的不可为”、“七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策略”、“五种不妨一试的做法”。在写作风格上一改以前学院派的文风,而是像与我们促膝谈心,娓娓道来。

这本书在第一章美国父母的抱怨中写到:今天,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的孩子几乎无能到了惊人的地步。美国有太多的年轻人,面临一大堆困难和麻烦,但却没有应付的能力。国家富强、生活富裕,本来是天底下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可是,为什么富强如美国,富裕如美国人的时候,下一代反而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二三十年代,美国到处都是穷人的时候,反倒还没那么多事儿!富裕的生活,看来的确是对家庭教育的挑战。中国父母的尴尬是:生活好了,孩子反而弄不好了。确实是“日子天天向上”不等于“孩子天天向上”。 “富裕时代怎么教子”真是一个非常棘手难办的问题。

王晓春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停留在生活贫困时代或者仅得温饱的时代,他们只看见过当年自己的家长怎样做父母,没有研究过今天该怎样做父母,他们是用贫困时代的办法教育富裕时代的孩子,就好像在农业示范区的最先进的大棚里用“刀耕火种”的办法种庄稼一样,其结果只能是令人哭笑不得。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家庭教育的新情况和新规律。形式变了,家庭教育要转轨了。家长们必须进培训班,重新学习做父母。

在第二章四类中国家庭易犯的中式错误,王晓春老师根据他的观察、分析,出问题的教育大致有以下4种情况:

1.咬紧牙关,小百姓养出娇子逆子

2.只会花钱,暴发户养出败家子

3.贵族教育,权贵者养出花花公子

4.借子求胜,好胜父母苦苦逼迫孩子

我认为这几句话总结得非常精辟到位,可以说一针见血。

虚荣、奢侈、自私、不孝,孩子的这些个毛病,其实全是家长的溺爱教会的。自己系的死结,想让别人去解开,这是中国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毛病,该变变了。

还有很多家长用“爱”压迫孩子,而孩子则用“爱”剥削家长。成年人有了钱尚且把持不住,何况孩子。当一个孩子指导家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切时,他还有必要去奋斗吗?用家长的钱摆阔,其实是最没出息的事情。

以前出国留学都是和“勤奋学习”.”辛苦打工“联系到一起,现在很多有钱人赶时髦把孩子送出国门去留学,这些小留学生们在国外是高消费,一个比一个阔。真不知他们是来求学呢,还是来享受呢?这类留学生,被称为”留学垃圾”,足以把中国人的脸丢尽了。因为家里有钱,很多孩子就不想凭自己的力量奋斗,结果成了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宠物”,他能有什么前途?他很会花钱,但不会挣钱,前途可想而知。

书中的第三章介绍了有三样单靠金钱永远买不到的东西,分别是:孩子的成绩好,孩子对父母好,会疼人,父母的安全感。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家长想用满足孩子一切需求的做法来换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糊涂观念。给钱越多,孩子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吗?王晓春老师说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反而越来越不知足,胃口越来越大——欲壑难填。而一般来说,孩子的物质欲望越多、越强,则学习的欲望就越少、越弱。对于孩子来说,物质欲望和学习欲望(学习积极性)一般是成反比的。孩子越追求物质,越远离学习。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不错,平时儿子表现好,一般都用买书的方式来奖励他,极少用钱来刺激他,我的父母有时愿意用金钱来刺激孩子,我总是非常反对,不让孩子去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为了孩子,我们不怕花钱,但是钱不能让孩子这样乱花!如果你想用钱拢住孩子,你就被拿住了。

在八种要不得的心态中,王老师提出第一条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知限度。因为孩子少,家长多,一人给一点就足够服饰的了。钱总是离享乐进,离学习远。倾全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是教育意识薄弱的表现,问题不在于我们有条件给孩子花多少钱,而在于,我们给他花多少钱对他的成长最为有利。这需要清醒的头脑,还需要进行论证。盲目的往孩子身上花钱,特别明志,还遗害无穷。其实有些人在孩子身上花钱,实际上是在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王老是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而比露富更可怕的,是装富,会造成孩子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家长为孩子花钱,其实是补偿自己的受穷心理。说到底,很多家长如此给孩子大把花钱,主要还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自己的心理满足——他要让孩子替他重过一个富足的童年。所以溺爱背后,竟是自私,就算不说自私,起码可以说这种家长“糊涂”吧?补偿心理失控,不但可能害了孩子,还有可能直接害了家长,有一些贪官就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走上犯罪之路的。

还有的家长认为,会挣先得会花,会花自然会挣,问题是从小有大款派头儿,长大就是富翁吗?殊不知,这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见到的逝世时,绝大多数小时候会花钱,能消费的孩子,长大了反而没有多大挣钱的本事,但是他们花钱的习惯已经养成了,不花难受,那怎么办呢?如果家长是有钱人,这种子孙的唯一本领就是争家产,就好像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不肖子孙一样。《大宅门》里的子女们还有遗产可争,没有遗产的子女可怎么办呢?那就更糟了,胆小的只好忍受更多的失落的痛苦,埋怨自己没有一个阔爸爸,胆大的就可能铤而走险,他想快速致富,赶快享受大款的生活,结果恐怕是要触犯法律的。认为孩子能花钱一定能挣钱,王老师认为这种心理现象很有趣,细想起来,其实是一种幻觉,一种梦境。王老师在书中也交流了自己的教子经验,他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记住,不用学花钱,学挣钱的本领。花钱谁都会,将来现学都来得急,而挣钱的本领将来现学是绝对来不及的。”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更可笑的是一些家长认为我花了钱,你们就该把他教育好。他们把自己做生意的一套经验办到了教育上,他们相信,或者说他们愿意相信:只要肯花钱,不用自己管,也能买来一个好孩子。这些主要是指一些贵族学校的家长们普遍的心态。王老师说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已经够外行的了。如果再以为花钱就能买来一个好孩子,那就实在糊涂到一定程度了。教育孩子不是做买卖,教育另有规律,有钱兴许能使鬼推磨,但不一定买得来一个好孩子。好孩子不会用钱堆出来的,是教育出来的,而且,首先是家长教育出来的,自己的孩子就的自己教。孩子长大又没有出息,首先决定于家庭,主要决定于家庭。王晓春老师讲他见过不少的家长,如果他们没有什么钱,倒可能把孩子教育好,不幸的是他们有了点钱,又不会花钱,结果硬是用厚墩墩的票子把好端端的孩子活生生地给“烧”坏了。往大了说,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损失,以老百姓的话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书中还教给我们九件富裕时代的不可为分别是:

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一概不满足就算要求合理,只要不是急需,也别即刻满足;绝不出于虚荣和攀比给孩子买任何东西;在孩子面前绝不要露富,宁可装穷;不要过早教孩子消费,不要刺激孩子的消费欲;禁止孩子买彩票、赌博不要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面要,要注意孩子的精神需求送孩子出国留学要慎重不要送礼物贿赂老师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

总之,时至今日,除非我们决心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否则,你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生孩子。有很多跟不上形势的家长,都是好人,都一心想把孩子教育出个样儿来,不辞辛苦,不怕花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屡战屡败。他们活得太累,简直是狼狈不堪。所以,能不能跟上家庭教育的新形势,能不能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成了富裕时代家长们普遍面临的新挑战。

我决心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多重视自己和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淡化自己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作好孩子的榜样,和孩子一同成长,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有责任感的好家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才!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中心学校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