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领雁小数班 庆元县实验小学 范成妫
一、本书内容大意
最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更需要教师肯有反思性教学的艺术,新课程需要反思性教学,在反思中捕捉教育中的灵感,在反思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在反思中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最有效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呢?其实,最有效地反思教学需要教师掌握问课品课艺术。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最需要掌握的问课品课艺术》一书在教师如何把握问课品课艺术方面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值得学习和借鉴。
本书共分为两篇,第一篇怎样问课共分为五章,分别从问课要问自己;问课要问学生;问课要问同行;优秀教师谈新课程怎样问课;优秀教师问课经典案例来阐述问课的要求意义以及艺术。第二篇怎样品课共五章,分别从站在听课者角度品课;站在上课者角度品课;站在学生角度品课;优秀教师谈新课程下怎样品课;优秀教师品课经典案例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读后心得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都在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求能上出让学生满意的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说实在的自己也很少静的心来下来看书,这次参加领雁工程学习,让我在课余时间也不时的翻看着这本书,真是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问课”“品课”两个新鲜的词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只听别人提过,但没有很深入的了解,现在通过每天看一点,也让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体会。
(一)学会问课
读了《什么是最有效的学习》何为问课这几章,我感觉,作为教育工作者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问课”,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捕捉到教学中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下面就结合书本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理解吧
首先“问自己”。以前我的理解就是“课后问自己”,上的是否成功,或者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课前问”和“课中问”。“课前问”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层次性,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机调整,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教师要通过课前问要明确教学目标,自己要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要知道如何研究使用教材。
其次是“课中问”。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就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我实现教学目标了吗?我控制教学节奏了吗?我处理好突发事件了吗?并且在课堂上,要关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要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
最后是“课后问”,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反思方法,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也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那么从哪些方面反思呢?首先要反思这节课的效果如何。语言精彩生动吗?让知识走近课堂了吗?教学效果达成如何?整体把握教材,面向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了吗?多关心爱护顽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了吗?然后要反思: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接着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对于成功之举,我们要及时捕捉瞬间的灵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败笔之处,我们要认真思考,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寻找补救和改进措施,引以为戒,“亡羊补牢”。
(二)学会品课
品课,是听课、观课、议课、评课的深加工,可以品味本堂课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欢乐和收获,品味本堂课给授课者本人的成长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品味评课参与者评完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品味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淀和超越。对一堂课的品味,体会最深、感觉最重要的应该属上课者。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生涯的展示、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无不通过上课来实现。做为一个青年教师,要想快速成长,我想只停留在听课,评课的层面上是远远够的,更多的是要学会慢慢“品课”。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真正地品出数学的学科味道,品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品出学生的灵动思维,品出课堂的数学文化。下面就结合自己执教的比赛课《找规律》一课的教学谈点感受。
1、“品”教学思路。任何老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花的时间最多,琢磨最多的地方应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那次备课的过程我琢磨最多的也是教学思路。当我在姚特处抽签拿到内容时,我真是楞住了,这种课,计算课怎么上?数学老师都知道,如果上公开课自己去选课上,谁会选啊。后来转念一想,这可是一片没有被开垦过的荒土,何不趁次机会历练历练。下午回到家,翻开书本一看,这是一节不要老师教学生就会的课,自己现在上的二年级的学生就会计算了。所以面对这么一堂课,我在思考着,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应从哪方面去着手?接下来我仔细的阅读了教参,更是让我好矛盾,进去了就出不来,对于这课内容学生会计算,但其中的算理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要这样算?而其中的算理又包括了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如何教学学生未曾接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是通过说算法后来发现规律(指的是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规律)呢,还是让学生先发现规律,在验证规律的过程中去明白算理?这两个问题又一次困饶着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想如果按照第一条思路说算法---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冲突不会很大,这样的课也许会很顺。我何不尝试用第二种:创设情境出示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正确性(这同时学生也就能明白算理)----再应用规律。然后积的变化规律的渗透放到课前的对数游戏当中去。积极营造一种充满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数学的探索与发现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人格特质,充分的体现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课后,对于这种教学思路胡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比较、体验中发现规律才是作为找规律的价值的关键所在,加上让学生去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又进一步的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2、“品”重难点突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教学思路的设计也是为突破重难点而服务的。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用心去品确定的重难点是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氛围下突破,用什么教学方法突破等等。本课的难点是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但又不是本课所要教学的重点,因而,我便安排在课前的一个对数游戏中让学生明白扩大几倍的含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知识。对于重点发现规律,①5×1=5 ②5×10=50 ③50×10=500,在这组数据的前面我添加了序号,并且引导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算式来比较,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指向性。
3、“品”练习设计。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应变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观念的高低。因而本堂课的练习设计层层深入,如变式训练在乘数末尾添“0”使等式成立。
7 ×5 =3500 13 ×3 =3900 5 ×12 =6000 让学生通过补充条件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我们对课堂的品味,目的是让自己知道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以便进一步的该改进和提高,想的再多,品的再好,不做是不行的。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多品味,多实践,要多注重平时的积累。要用一颗发掘的心态去品悟不同类型的好课。但不管怎样,我相信只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注重过程,更注重后续反思,就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提升课堂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