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劳店乡欧李小学 牛立芝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学兴趣就是教师在心理上对教学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经常有人谈到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少有人说到“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兴趣”。作为人师应该知道“教”和“学”的相辅相成,如果教没了兴趣又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呢?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的兴趣呢?
我个人认为,除了党和政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良环境外,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学的兴趣,则应该更多的关注自身素质的发展。
一.刻苦钻研业务,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你的个性,提高教学兴趣
课堂不只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彰显个性,尽显魁力之所。新课程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作为教学人员,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每一节课。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没有固定模式。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方法,更需要艺术。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一节好课的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教师要适应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就必须刻苦钻研业务。首先应当把教材看懂、看穿、看透,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作到深入浅出,一语道破玄机,使课堂教学简单明了;其次,多渠道获取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讲起课来左右逢源,信手捻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让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的陶醉;还有,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艺术地利用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的个体差异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实现教学增值,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愉悦发展,使每一堂课都成为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艺术“精品”。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教师必然会在课堂中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兴趣。
二.致力于成为一名研究者,提高教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适应这个变革。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讲,教育科学研究似乎是一个与自身的工作相距遥远又有些神圣的事情。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包含着教师所进行的有关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活动,如思考怎样使班级更有凝聚力,怎样更好的转化学困生,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等,都是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着研究。为适应社会对新型教师的要求,教师就应将这些研究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动,使其成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每一个刚刚登上讲台的新教师一般都不会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因为他们对于这份新鲜的工作满怀兴趣。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消退。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使得有的教师开始丧失兴趣,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却仍可以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看似枯燥的教学工作中自得其乐。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是否一直不忘自身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为“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教师寓乐于教,不断地从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期刊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和眼界。问题的解决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教师不断进取、提高工作兴趣的动力。
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综合的和整体的,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留心处处有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上心事事长见识,专心必定会收获。科研是一滴水,教学是大海。教学是一枝花,全靠科研使它更艳丽持久。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科研成果不仅要学问高,而且要积累多。
三.创建合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兴趣
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事业的成功等,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形成一定的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对于师生教与学兴趣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教育倡导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使教师感到温暖和体贴,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愉悦感、积极乐观向上感,对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提供了合谐的环境。如果教师之间或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紧张时,互相设置障碍,内耗教育力量,降低教育效率,更谈不上提高教学兴趣。为此,要想创建合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包容别人,接纳别人,需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汲取别人的优点,而非凭感觉去评价别人。
四.端庄朴素的仪表风度有助于提高教学兴趣
优雅的风度使人愉悦,容易使人接纳;粗俗的语言,简单粗暴的对待问题,敷衍塞责的态度,生活上的毫无规律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形象。同样,对教师来说,仪表风度、生活作风和习惯也并非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外在形象,影响着教师的自信,甚至影响到教学的兴趣。因为一个教师只有举止适度、行为端庄,才有利于确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学生和社会的爱戴和欢迎。反之,如果一个教师行为轻狂不羁,松松散散,举止没有分寸,不仅会使学生憎恶,更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一个不受尊重的人又怎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兴趣呢?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认真检点自己的一举一动,使自身的行为举止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教师文明的仪表风度、高雅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提高教学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来形容教师职业,用“人类灵魂工程师”、“春蚕”、“蜡烛”等来赞美教师。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设立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且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教师教学的兴趣。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外在动力,作为教师,在工作中只有外在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自身的内在动力不仅靠职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提高对教学的兴趣,才能真正达到热爱、乐教的高层次的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必须关注自身素质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