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家长留言
家校联系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师德师风
走近2011年度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之一):背负乡村的希望
编辑日期:2011-12-6  作者/编辑:余远柱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郑守国,男,生于19634月;中共党员;教龄29年。个人简历:19828月至今,定远县观寺小学,教师、校长。

于邦友,男,生于19653月;中共党员;教龄28年。个人简历:19839月至19937月,固镇县浍北中学,教师;19939月至今,固镇县湖沟中学教师。

叶兴旺,男,生于195810月;中共党员;教龄30年。个人简历:19773月至19782月,祁门县箬坑乡低岭教学点,教师;19783月至198210月,南陵武警中队战士;198211月至19838月,箬坑中心小学教师;19839月至今,低岭教学点,教师。

    ……

打开2011年度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的登记表,你会发现大部分老师的个人简历都很简单,不管教龄是10年、20年、30年,他们大多是守着那一小片村庄,守着几百个、几十个或者几个学生,有的老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一所乡村学校,守着简陋的三尺讲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单调的乡村。不管乡村的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外界的诱惑多么巨大,他们都背负着乡村的希望,选择着默默地坚守。

光杆司令叶兴旺——大山深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箬坑乡地处祁门县西北端,距县城60公里,是该县最边远的乡镇;低岭距乡政府所在地箬坑有16公里,其中近8公里全是崎岖坎坷的山路,至今没有通公路,是箬坑乡最偏僻的自然村。叶兴旺就在这个有着两个村民组、300多个村民的小小山村里,一个人守着他那个教学点,一守就是28年。

其实不止28年。197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叶兴旺,选择了回到大山,背负起乡村的希望,通过竞考,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并主动请缨,来到了低岭教学点,和低岭的孩子结缘。年轻人总有一腔报国志,当了一年乡村教师的叶兴旺又走进军营,走出军营复员时已是1982年。当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在选拔人才,当时的叶兴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当乡党委组织干部;二是继续当老师。权衡再三,叶兴旺总觉得他还是放不下他的乡村教师情结,放不下那些乡村孩子,于是,他又走上讲台,第二年,他选择回到了低岭,因为那里最偏僻,那里的孩子最需要他。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他就再也没有走出过低岭。

28年的时光,带走了叶兴旺的青春年少,也把他锤炼成一名深受学生和村民爱戴的优秀教师。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一人一校教学点,当光杆司令的叶兴旺说他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一生病,孩子们的课就没有人上了。叶兴旺很忙,每学期开学之前,为了让他的孩子能和山外的孩子一样,一开学就能捧着新教科书上课,他总是自己肩挑背抗地把教材从三十多里外的乡里运回学校,有时教材实在太多了,他就请家长帮忙一起背。28年了,每学期开学前,在通往低岭的崎岖山路上,叶兴旺弯腰驼背背着教材的画面,已经凝固成一道让人感动的风景。捧着浸透着老师辛劳汗水、寄托着老师殷切希望的课本,低岭的孩子知道这课本的分量。

因为是光杆司令,叶兴旺的事情总是很多,学生生病了,他用他在部队学过的卫生员技术为学生看病;他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很多,他还要承担这些孩子课堂内外的管教工作,既要当老师,也要当爱心爸爸;下雨下雪天,路远的孩子他要亲自送到家才能放心;农忙时没人管的孩子,他就领回家,烧饭烧菜给他们吃,再辅导他们完成作业。长期的复式班教学实践中,叶兴旺摸索出了一套动静搭配、交替教学、小助手的培养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叶兴旺执教的大多是一至五年级的大单班(还包括一个学前班),6个年级,学生多的时候达到30多人,每天上课仅语文、数学教科书就多达10本,备课、上课、改作业,叶兴旺每天的工作量是平常老师的几倍,他的工作时间常常要延伸到深夜。而且大单班教学,叶兴旺要轮番上课,学生可以得到休息,他却是马不停蹄,时间长了,精神上的疲劳,嗓子沙哑、失声,咽喉炎也随之而来。但是,他不能请假,不能休息,因为他不能耽误他的学生,和自己的身体相比,他的学生永远排在第一位。有付出就有回报,叶兴旺的低岭教学点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十分突出,他的学生中有好多走出了大山,这么多年,从低岭已经走出了16个大学生,其中一人已获得博士学位,一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中专生更是比比皆是。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历史性的飞跃,叶兴旺给低岭带来了希望。

如今叶兴旺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但是这些山里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他们那简陋的学校,忘不了他们的叶老师。开办服装厂的学生赠送母校师生每人两套春夏校服;开办防盗门厂的学生赠送母校全新的课桌凳、防盗门,并给母校配一台电脑。叶兴旺,这个被大家称为汪来九式的乡村教师,就像大山深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寂寞封闭的乡村。

名师于邦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是看到更多的农家子弟走进大学

于邦友是固镇县湖沟中学高一、高三的历史教师兼学科组长,从1983年走上农村中学的三尺讲台起,他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开始在浍北中学,1993年来到湖沟中学。从2002年起,作为农村中学的湖沟中学高考本科达线连续多年突破百人大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多的人知道了湖沟中学,知道了湖沟中学的名师于邦友。

从登上讲台那一天起,于邦友就立志做一名乡村学校的名师。论学识水平、文化功底,于邦友的起点不高。从没有读过高中到现在的高中教师,从中师生到现在的省级骨干教师,这一切都源于他始终背负着乡村的希望。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是充实有为的,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是看到更多的农家子弟走进大学。

2003年,于邦友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成了一名省级骨干教师。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新观念,探究教法,转变方式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于邦友积极参与新课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贯彻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教学实践中,于邦友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易位法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学习自绘历史地图与能力培养》、《浅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等文章先后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或获奖。在情境——活动——体验模式下形成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访问式教学模式更是很好地推动了新课改的实施,而于邦友所带的历史学科在历年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除了在教学中是名师,于邦友在班主任工作中也贯穿着他的名师风范。于邦友从参加工作起就当班主任,已经当了20多年了,他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也知道班主任最应该给予什么,那就是无私的爱。为找回流失生,他起早贪黑、一次又一次地跑学生的家;对因家境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学生,他慷慨解囊;对性格孤僻、父母离异的学生,他不仅在经济上,更在心理疏导上下功夫;对生病的学生,他会让学生住进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在班级管理中,于邦友创设的民主管理、自我管理、角色管理、和谐管理已形成特色,并在全校推广。他的学生喜欢他,他的同事也喜欢他,于邦友多年来一直负责高三教学管理工作。从高三目标管理的确立到补缺补差的落实,从高三奖励办法的制定到阶段性质检的实施,从高三质量分析会到学生表彰会的召开,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带领高三的老师创设了列车员现象,即下晚自习时全体班主任象列车员一样站在班级门口,这也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批批农村中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调往城市。于邦友也有这样的机会,但他放弃了。他知道,农村孩子更需要他。为了乡村的希望,为了更多的农村孩子走进大学的校门,他选择了坚守。他以他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农村中学的名师之歌,塑造了新时期的农村教师光辉形象。

从教师到校长的郑守国——29年的时间守护一所乡村小学

对郑守国来说,定远县观寺小学似乎更像他的家,从1982年走进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那天算起,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整整29年。从开始的普通教师到现在的校长,他用29年的时间守护着这所乡村小学。

刚走上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那年,郑守国只有19岁。在漫长而又短暂的29年的时光中,发生过许多让郑守国难忘、也让观寺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难忘的事。比如2007年,观寺中学捐助给学校20台电脑,郑守国利用这个契机在这所乡村小学创办了电脑室,借助农远工程,让全校师生在互联网中受益,并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还配备了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让农村孩子初步接受了计算机教育。还有2008年那场发生在学校附近的车祸。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放学时间,郑守国和往常一样守着他的学校和学生,忽然听说在学校不远的公路上发生了车祸,等他匆匆赶到,拨开围观的人群,发现除了已经死亡的一人,还有一个一条腿被撞断的小女孩。顾不了想太多,郑守国抱起孩子拦了一辆车就往医院赶,一路上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托着孩子的断腿,一边打了急救电话。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孩子脱险了,医生说,如果再晚送到医院一会,这孩子可能就没救了。一直到那时,满身沾着鲜血的郑守国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悄悄地走开,回到家已是深夜。还有那个叫文晶的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父亲一同生活。单亲家庭的他性格怪异,行为离群,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作为老师,郑守国没有放弃他,而是更加关注他。郑守国知道,仅仅是给他洗衣、买饭、谈心、补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有一个温暖的家。郑守国把文晶领回自己家,同时,想方设法联系他的爸爸妈妈。后来,在他的劝说下,文晶住进了疼爱他的姨妈家。得到温暖的文晶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开朗活泼起来,能严格要求自己了,学习也努力了。

这样的人和事,在郑守国29年的教书生涯中毕竟很少,更多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课、下课、备课,日子过得单调但充实。作为教师,郑守国始终认为,学习、研究、奉献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学习是快乐的,当老师时自己学习,当校长后他带领全校老师学习。郑守国倡导成长教师,鼓励教师在业务能力上的不断学习,坚持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为目标,在学校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项学习、进修,对获奖的老师、发表论文的老师给予奖励。在课时安排方面对学历提高培训教师予以照顾。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观寺小学的老师在教育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并逐渐内化、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是有成效的,郑守国注意研究和把握课程改革动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奉献是有收获的,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定远县文明单位定远县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定远县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在观寺小学这个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郑守国用他29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平凡中孕育的伟大。

叶兴旺、于邦友、郑守国……他们只是成千上万名乡村教师的代表,和他们一样背负着乡村的希望,在乡村学校默默坚守、奉献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现年50岁的女老师叶巧荣,宁国市云梯畲族中心小学毛坦教学点唯一一名教师,在这所距离中心小学20多公里山路的学校既当老师又当妈妈,一干就是32年;马鞍山博望新区新市中心学校的校长陈大富,在偏僻的乡村学校建设了功能齐全的乡村少年宫,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还有铜陵县安平初级中学的唐永宁老师,1991年铜陵师范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安平,回到了这样一个孤岛上,只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扎根农村20年,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

躬耕教园二十载,扎根农村志不改。呕心沥血育桃李,寒去暑来写风采。红尘滚滚心似水,情意绵绵盼成材。一腔热血铸师魂,三尺讲台献未来。这首《教育随感》,是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教师苑祝标发表在自己博客里的一首诗,也是无数背负着乡村希望的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转自: 安徽教育网)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中心学校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